艺术家师建民水墨作品个展《惊蛰》于3月23日在《T6画廊》盛大开幕。展览由墙艺术主办,策展人苏晏。此次展出艺术家师建民近两年创作的十八幅水墨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置身于当下的艺术创作和精神状态。展览将持续至5月16日。
艺术家师建民
师建民和T6画廊负责人苏晏合影
策展人苏晏表示:《师建民的作品画面情景空灵,形神交融,绘画技法扎实而又不拘一格,在吸取宋代绘画的基础上又融入了对当下生活的感知,在这种以古对今的对比下形成了他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开辟了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天地。》
展览现场图
《惊蛰》之时,万物复苏,来T6画廊体验师建民笔下的水墨春秋!
师建民现场做媒体导览
师建民接受媒体采访
师建民和嘉宾合影
01
鬃毛鬣鬣、獠牙突露的野猪,是师建民笔下的常绘主体。他直言《野猪》就是自己的画像。
《艺术家》2018年绢本水墨 107x154cm
《大部分画家在苦闷阶段都画自画像,我刚开始画野猪的时候,就感觉是在画自己的肖像。
《踏花归来马蹄香》2018年绢本水墨 120x213cm
有时,自己就像一头野猪,年轻时在社会闯荡,真的是伤痕累累,但还是觉得要去做一些事情,挺愚蠢的。因为你看不清未来,又看不清当下,喜欢的事情也不知道该怎么去做?和野猪一样,有些鲁莽,又很正直,很勇敢。》
《行者》2018年绢本水墨 153x110cm
师建民笔下的野猪,不仅是对自己心境的反映,也是对当代艺术的一种内省,他认为艺术家没有必要把自己看得那么高,《这种现象不仅是艺术家本身的素养不够,也是社会结构出了问题。其实大家连野猪都不如。》
看似天真的发问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偶得。《猪蹄和马蹄,到底哪个香》?这个问题,越想越有意思。
《行者》2018年绢本水墨 155x68cm
02
师建民是60年代生人,用他的话就是《60后和70后一样,荒废了,我们现在是在补课》。
水墨是东方人的精神训练,反映了画者对自然的参悟。师建民反复谈起《水墨画一定要有文人脉络》,因为当一个艺术家没有思想、没有出处的时候,作品会很苍白和肤浅,只能一味地模仿和跟随别人的灵感。没有文脉的支撑艺术走不下去的。
《冠云峰》2018年绢本水墨 136x104cm
师建民尤其钟爱宋朝水墨,看过大量的古画绘本,他在作品中吸取了宋代文人绘画元素,以淡墨写实手法追求画面的唯美效果,绘画题材中融入了怪石、蝴蝶、野猪,形成了宋代文人和当下文人生存状态的鲜明对比,以此反省当下艺术生态乱象。
《秋分》2018年绢本水墨 153x171cm
著名文化学者党晟曾评价师建民的画《既注重造型的严谨,更讲求技法的精妙。画面主体部分具有极强的体积感,宛如突出绢素,让人难以克制想要触摸的冲动;有意从略的部分则清轻淡雅,甚而一片朦胧,虚实之间呈现有趣的对比。大面积的空白通常也要以淡墨渍染,却能做到不露笔痕,冲融渺冥,浑若天成。》
03
在师建民看来,水墨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更多讲究心和手的感应,所以才有《画如其人》。
和很多水墨文人一样,师建民酷爱画石头,他把石头当做肖像来处理,是人内在形体的外露,石头的形态代表人某种内心的一种说不清楚的东西。
《花岗遗石》2017年绢本水墨 187.5x185.5cm
《太湖石其形不定,其态无常,每一块石头转一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光线,都会呈现不同的形态。其实就跟人一样,每个人不可能呈现一种面貌,一定是多面性的。》
《云石》2018年绢本水墨 191x137cm
《立冬》绢本水墨 123x188cm
上面这副作品是江南四大名石之一的《绉云峰》,绉云峰气势直起,但姿态曲折,层层而起,一脉至顶,一向深受画家喜爱。师建民觉得这块奇石就像一个好的剧本,不同的艺术家如同不同的导演在解读它,而师建民看重得是它背后的故事。
据说在明朝,一个杭州巡抚看见一个叫花子,叫花子年纪轻轻,气度不凡,巡抚爱惜人才,便把他收养到府里,后来觉得他为人能干,便让他从军。20年后叫花子屡立战功,成了广东巡抚,为了感谢恩人,他在广州挑了一块最好的石头,用几架马车花了好几个月运到杭州,送给已经退休的恩人。
这个故事很打动师建民,在感恩心变成奢谈的今天,他希望通过水墨艺术,来传承这条文脉。
《仙人峰》2017年绢本水墨 99.5x184cm
蝴蝶,是师建民水墨画中的另一个常见元素。刚开始画蝴蝶完全是感性的,只是觉得这么一个柔弱的生命放大了特别有意思,他找来蝴蝶的图片,放大了以后再做变形梳理。
《蝶》2018年绢本水墨直径:140cm
蝴蝶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庄周梦蝶》的典故,当下这个时空你是蝴蝶,还是蝴蝶是你?其实是很高的哲学命题,艺术家个人通过图式的呈现表达了他对这道命题的阐述。
《踏雪寻梅》绢本水墨 206x158cm
《出壳》2018年绢本水墨 185x137cm
04
师建民水墨作品的另一特色是选用冷僻的介质《绢》来作画。党晟先生专门写过,《绢是一种平纹组织的丝织品,织成的生绢经精练、锤压,纤维变得扁平、紧密,再敷以鹿胶、明矾调成的浆液,就成为匀实平整的熟绢,前人譬之为《银板》,曾经是中国古典绘画的主要载体。
回顾中国绘画史,传世的宋画几乎全是绢本。在涂敷胶矾的熟绢上落笔,可以反复晕染,深入刻画,不仅能够逼真地再现物象,而且墨色深沉、层次丰富,水墨渗入经纬线之间的缝隙,还能形成极其细腻的纹理,从而增强了绢底特有的质感。》
《出》2018年 绢本水墨 178x136cm
《冠云峰》2018年绢本水墨 136x104cm
之所以在绢上作画的人少,是因为绢太复杂,画之前需要先刷三遍胶,在浮躁的当下,一般人没有那个耐心与体能。
《师建民用的绢大都亲自锤压、施矾,作画的墨锭也是近百年前老胡开文的极品油烟。在他的画室里,摆放着几台自行设计、专门定制的巨大画架,配有液压装置,可以调节画板的高低和角度。》党晟先生在文章里写道。
《行者》2018年绢本水墨 152x188cm
师建民把古人总结的绘画大忌——甜、俗、邪、赖作为人生大忌,愿意用整整10年时间钻研水墨……
就像他自比《野猪》一样,近乎执拗的坚持,在古典和超现实间游走,开拓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展览信息
策展人:苏晏
展览地点:墙艺术T6画廊
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798艺术区797路B06
开幕时间:2019年3月23日3:30pm
?展览时间:2019年3月23日-5月16日
文章标题:师建民个展《惊蛰》在“T6画廊”盛大开幕!
本文栏目:展览资讯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