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寂尽之境——王攀元个展 |
---|---|
展览时间 | 2019-07-13 - 2019-08-18 |
展览机构 | 耿画廊 |
参展人员 | 王攀元 |
寂尽之境——王攀元个展简介
王攀元自传式的艺术语言,呈现出沉默而凄哀的孤寂美学,借以标题「寂尽之境」道尽王攀元颠沛流离、至晚年豁达而澹泊的心绪。20世纪上半叶,是全球人口与文化流动最密集的一个时代,有些人为了理想而出走,有些则是因为战祸而离异,无论如何,乡愁与孤寂成了多数人的集体情结。
相对当代许多留学海外的学子,包含那位永远的故人──季竹君,都是怀抱着希望远走他乡,但王攀元除了走上相反离异之路外,更多了一层无奈与悔恨,这样的情绪使王攀元的艺术直观自身心底的孤寂,触动观者心弦;尽管后来倪月清成了他一生所爱与归宿,但季竹君所象征的那段缺憾,遂成为他终其一生追寻不得的故乡。
历史的伤痕烙印在王攀元的身上,让乡愁成为他与台湾近代历史的共同的镜像。王攀元将自身生命的缺憾寄託于绘画中,他让自己投射于画中孤独的动物、人影、孤帆,与屋舍,那孤独而抑郁的艺术语言,映照着他人生大半辈子的流离失所、回不去的原乡,在画中喃喃吟叹已碎的思乡梦。独特的孤寂美学不只反映着王攀元个人的遭遇,更是那个时代洪流下的显影。
王攀元将个人坎坷经历,以象征的手法入画,画面结构简约而用色精准,画中人物对象极度压缩反映著他的人生心境。王攀元于193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就读,师承潘玉良等人,擅长水墨、水彩、油画等媒材,中日战争爆发后便中断了艺术学业,于1949年携家眷随国民政府来台落脚高雄,因生计短暂于码头当临时搬运工;后辗转定居宜兰担任美术教师,于1961年与友人共组「兰阳画会」,至此王攀元才得以渐受重视,并成为台湾重要的艺术家之一。
借王攀元回顾在那个多数艺术学子都嚮往远走他乡、追求艺术理想的时代下,王攀元迫于无奈地处于时代的另一面。迁徙与乡愁可说是亚洲现当代艺术脉络的现实基础,唯有我们看清历史时,我们才得以见着全貌。
文章标题:寂尽之境——王攀元个展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