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展览

水落石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

2020-08-30 15:38
水落石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简介从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兴起以及发展,使得以沿袭写实教育体系的中央美院雕塑系开始思考对于当代艺术方向教学体系的补充与扩展。加之中转办...
展览名称 水落石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
展览时间 2020-08-30 - 2020-10-30
展览机构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策展人 梁硕、于凡、张一
参展人员 柴世琪、陈默、陈映舟、黄新儿、解群、厉槟源、刘烨、黎薇、李晓琳、娜布其、欧阳苏龙、谭英杰、王嘉怡、辛云鹏、杨牧石、杨松、张东辉、赵文菲

水落石出——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教学研究展简介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开始,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兴起以及发展,使得以沿袭写实教育体系的中央美院雕塑系开始思考对于当代艺术方向教学体系的补充与扩展。加之中转办学和迁入望京新校之后,中央美院的专业设置和学科趋于多元态势,由此雕塑系系统的学科结构和教学体系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

在这个背景下雕塑系把握住了机遇,在新的教学空间中一次性建立起了6个现代材料工作室,并全面调整了教学布局,完成了由留苏一代向新一代教员的交接。同时,对应于造型学院大基础部教学,形成了以泥塑写生与材料课程并重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并顺势建立了三个方向的6个导师工作。分别是具象写实方向下的一工作室(孙家钵),二工作室(陈科),材料与观念方向则是三工作室(隋建国)和四工作室(吕品昌),公共艺术方向下是五工作室(孙伟)和六工作室(王中)。

以研究当代艺术中的雕塑形式与观念为方向的第三工作室由隋建国、展望、姜杰、于凡四位在当代艺术领域备受瞩目的艺术家披挂执教,本着探索与严谨的精神,成为了全国雕塑学科领域对于当代艺术实验和教学实施的先锋。正如现任工作室主任于凡所言,他们“试图把当代文化和艺术作为大的背景和思考出发点来建立基本的教学体系”。

在当时,针对创作,尤其是当代艺术创作的方法,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还没有先例。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确立了以当代文化与艺术共同思考的出发点为基础的教学体系,力图寻找传统与当代的契合点,并探讨新的可能性。展望提出“创作也是基础”,对创作方法的系统性训练体现在三工作室的诸多课程中。如于凡的《创作性人体》课程,把传统的泥塑写生与创作相结合;展望在《观念的物理实践》中把身体看作材料;姜杰的《材料与观念》课程中,以限定主题“苹果”为观念的无限转变提供媒介;青年教师梁硕带学生走出去,在田野考察中与传统互动,用触手可及的廉价材料即兴创作。此外“个案研究”,“现代雕塑史”等课程也为思想观念的训练提供支持。

伴随当代社会与文化的多变,当代艺术教育也因此带有实验性,纵观三工作室多年来教学实践中的变化,反映出对不断更迭的学科前沿观念的追问,也凝聚了几位教师严谨的反思。

工作室在拓展课程内涵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对于学生自我个性的深入发掘,以此来展现每一个学生个体作为艺术家不同的思考与创作面貌。这其中更多的是一个引导的过程,对于艺术的教育,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老师的指导,让学生们学会与自己对话,并把这种想表达的东西通过最有表现力的形式展现出来。当然,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对于基础的学习是必要的,并非仅限于造型写实能力,对于创作的表达形式、材料语言、思考方式、分析过程的学习也都是第三工作室的基础教学课程范畴。老师们希望学生可以在这种创作学习当中,凝练出自己的独立意识,去除那些错误的经验和知识,找寻自己真正想说的话、想做的东西。这也是本次展览“水落石出”的含义。

近些年来,工作室开始重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研究,并将其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我同样认为,想要做出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扎根于本土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并且不仅限于对于符号的运用,而是真正的去思考这些形式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追本溯源,是要去体会滋养出这种文化的这片土地、这些人。而这些,工作室的课程设置已经都有所涉及,近二十年的从三工走出来的活跃在当代艺术圈的青年艺术家不在少数,就很说明问题。

期待未来在这个体系当中成长出来更多的优秀后浪。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 吕品昌

2020.7.28于下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