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少儿美术作品展 |
---|---|
展览时间 | 2019-11-28 - 2019-12-28 |
展览地址 | 中央美术学院北区 |
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
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
少儿美术作品展
展览介绍
这是一场有温度的展览。所有作品都用简易纸框装裱,提倡环保和节约,倡导关爱地球从我做起的理念。展览中由不同的课程思路构建起孩子们艺术成长的脉络。地球和我、我的家园、我与未来等课程主题都是基于问题思考的创造性呈现。展示的作品都是3—15岁儿童、少年在平时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周末课程中2—3小时的习作,每节课面对不同的主题和材料有不同的创造,这本身就是挑战和创新。我们运用项目制(PBL)的教学法,对每个课题展开欣赏、讨论、批评、假设、想象、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展览现场
中央美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与教授郑勤砚交流展览
展览现场
部分学生作品
《动物头像》
周婧仪 10岁
肖雨奇 9岁
《被污染的色彩情绪》
史宇桐 7岁
马砚潇 6岁
《视觉艺术拼贴》
施开垣 8岁
《花瓣礼服》
钱元元 6岁
《花儿与女孩》
华凝8岁
《风俗》
苑美美10岁
程一诺 10岁
《马蒂斯静物》
吕茂毓 6岁
张家宥 7岁
张梦瑄 8岁
辛悠然 7岁
《版画》
李雨凝 14岁
《浮游水中》
江绪民 9岁
《北京印象》
范思澄 7岁
《达·芬奇密码》
侯佳昕 8岁
《未来飞行》
王冠桢 13岁
赵嘉懿 13岁
展览序言
少儿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起点。我们常常说,把最宝贵的东西给儿童。就儿童的艺术教育而言,什么是最宝贵的?艺术教育究竟如何影响着我们的儿童?我们究竟该给孩子什么样的艺术教育?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担负着让学生在人生起点的美术教育更加美好的社会使命。多年来,我们不断思考着这些问题,并从理论和实践中逐步深入对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解。
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在认识自己与世界的各种关系和生动经验中,作为创造者和被欣赏者投身于艺术的精神表达和图画创作中,并慢慢成长。很多时候,成人需要弯下身来向儿童学习,学习他们的单纯、真诚、善良和对这个世界最原始的爱。这些正是教育的本质和源泉。艺术教育中比技术更重要的是自由和真诚以及葆有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原创力。通过一朵花、一片树叶感知生命的美好,通过色彩和材料感受手作的温暖。给孩子的艺术启蒙,其实是在培养他们对于美的一种感觉和对世界最真诚的爱。
这是一场有温度的展览。所有作品都用简易纸框装裱,提倡环保和节约,倡导关爱地球从我做起的理念。展览中由不同的课程思路构建起孩子们艺术成长的脉络。地球和我、我的家园、我与未来等课程主题都是基于问题思考的创造性呈现。这里展示的作品都是3—15岁儿童、少年在平时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周末课程中2—3小时的习作,作品并不完美,也不够精细。但是对于一个孩子而言,每节课面对不同的主题和材料有不同的创造,这本身就是挑战和创新。我们运用项目制(PBL)的教学法,对每个课题展开欣赏、讨论、批评、假设、想象、创作。我们的地球身处各种危机,我们在艺术史中看社会变迁,我们播种一瓶花,我们经营希望的田野。我们让鱼长上翅膀,我们观察一盆植物的精微之处,我们用水墨描绘心情,我们用一把扇子绘出夏天的清凉,我们浮游在水中,我们漂流在天界……在短短的课程中任思想驰骋,并学习如何把想象变成画面和现实。我们体会着艺术的魅力和创作的快乐!我们在艺术中成长!
我们遵循孩子的身心发展和兴趣点创设课程,徜徉在艺术史的河流中,感受别样的温暖。我们的课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常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同时又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而进行。这需要教育者了解儿童并深谙教学法和教学的艺术。作为一种前进的方式,艺术成长是固有的,而且在人的一生当中有规律地发展。艺术成长的结果不是一个单一的终点或风格;相反地,随着艺术的发展,孩子们建立起自己的学习方法论,如:慎密谨思能力、独立创新能力、流畅协调能力和抵制封闭等能力在美术学习中逐渐产生意义。慎密谨思能力使孩子能够注意整体和细节,利用更多的信息,探索对某种观念、问题或经验的各种不同的可能性。独立创新能力促使不同的可能性间的甄别,并以一种崭新的方式进行重新构想,对事物进行独立思考。流畅协调能力是筛选出意识和反应并把它们融入新的整体的能力。抵制封闭的能力当然是指保持一种开放和独立的头脑,接纳各种可能性并将思考带到新的观察和理解高度。这些特殊的感知能力继而与创造性思考能力、想象力、冒险精神和表现力等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开阔的“思想习惯”,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成长中的孩子们构想或想象某个观念、事件或问题的优势能力,并提供了一种开放和慎重地表达他们的理念的基础。这些通过特殊的潜力而被激活的思想习惯,使得经验得以思考,可能性得以接纳,重新选择和组合得以建立。最近的研究告诉我们,这些通过艺术学习获得的能力,在那些已经接受过一定时间的艺术教育的年轻人当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艺术教育不仅打通了不同学说间的壁垒,融汇了各自的精神要旨,而且真正促进了人的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有责任把美的东西给予我们的儿童,将美的种子根植于他们心中。孩子是未来世界的执掌者,他们应不断探索对世界真善美的情感和认知,他们将学会如何心怀感恩和美的理想对未来世界温柔以待。这些是艺术教育的灵魂。
郑勤砚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
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心简介
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在2010年创办的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基础上,于2019年3月成立。“中心”的宗旨是以当前最新国内外少儿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为方向,关注广大校内外的重大少儿美术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探索少儿美术教育规律,积极推进基础美术教育改革。
中心主任为郑勤砚教授,特聘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教授、专家担任学术顾问。设立少儿美术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少儿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国际少儿美术教育、博物馆与少儿美术教育、特殊儿童的美术教育等5个研究方向,由少儿美术教育工作室、展览学术部、数字教学部、教材编辑部组成。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区域性少儿美术教育研究实验基地,指导并引领中国少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中心是学院研究生教学实践和研究基地,重点研究3—18岁儿童、青少年的艺术发展规律,开展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循序渐进、注重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培养的科学发展艺术课程,出版有《以审美素养和创造力为核心的美术教育》、《中央美术学院快乐美术课堂》等系列著作、教材,主编和主译了广受欢迎的少儿艺术图书160余册,在世界各地举办“中国童画——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优秀作品展”,培训校内外少儿美术教师,常年实施“红旗梦想艺术课堂”长征沿途公益支教活动。
中心部分著作及教材
郑勤砚,美术教育专家,博士,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北京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及教师培训特聘专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直属机关青联委员。
郑勤砚教授曾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艺术学院作访问学者,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国内外少儿绘画大赛评审专家。
郑勤砚在中国美术教育史研究领域贡献卓著,其著作《中国美术教育史略》、《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为美术教育研究领域重要的填补空白之作,《博物馆美术教育导论》为博物馆美术教育领域的重要著作。她在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与实践领域成果颇丰,以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为实践基地,创造研发出中国特色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实验国际标准课程体系及教程,并提出以审美素养和创造力为核心的美术教育理论。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著有:《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思想》、《中国美术教育史略》、《博物馆美术教育导论》、《林风眠画传》、《以审美素养和创造力为核心的美术教育》、《快乐美术课堂》(3册)、《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实验课程》(1—6册)、《写给大家的美术课》、《夏加尔与〈我和村庄〉》、《郑勤砚书画艺术》、《郑勤砚书法集》、《郑勤砚山水画集》等。译著有:《走进艺术》(4册)、《达•芬奇手稿》、《365个艺术创意》等,主编国家教育部规划编写的教科书《普通高级中学美术——篆刻》,高等院校专业教材《动画概论》、《经典动画导读》等,主持编写《美术鉴赏》、《书法鉴赏》,主编并主持翻译150余册广受欢迎的绘本及国内外少儿艺术教育读物。在国内外做过上百场讲座及师资培训讲座。组织策划了多届“童画视界——中央美术学院少儿艺术教育工作室”优秀作品全球巡展,在少儿美术教育领域影响广泛。
本文转载自: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育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此内容为转载文章,如有异议,请联系邮箱:vip@zgmsbweb.com
文章标题:2019年中央美术学院少儿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少儿美术作品展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