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张永基个展——Final,Final,Cut |
---|---|
展览时间 | 2020-09-30 - 2020-11-29 |
展览机构 | 三个艺术计划 |
参展人员 | 张永基 |
张永基个展——Final,Final,Cut简介
早晨差不多的时间,张永基醒来,决定当天将是工作日。
早餐后,张永基开始工作:是个冬日上午,他在软件中拷贝、平铺了一些夏季水果的外表面与photoshop软件中代表透明的白灰相间的方格;打印出合成的图片包裹在一些轻质塑料形体外;并精细地塑封所有“表皮”及“切面”,赋予这些水果光亮的消费品应有的光亮质感。
在气温稍微回暖的另一天,张永基以一种这个时代其他艺术家也经常流露出的态度 —— 比起崇敬或对抗,更接近轻松随意地,将颇为有名的艺术品图像作为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他今天准备加工的是德国艺术家托马斯·鲁夫创作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肖像系列中的一张,这批肖像被拍摄时遵守一些构图及表情的要求并曾被输出成非常大的尺寸展出。托马斯·鲁夫此后30年的无照相机摄影创作也几乎都是采用现成的图片进行修改,改变画面形式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探究图像生产方式的可能性与图像被选择、流通与背后的意识形态之类的问题。托马斯作品表面的形式与内在的提问都是吸引张永基选择其作为材料的原因。
在前几天的工作中,张永基将这批肖像中的严肃表情用人工智能插件转换成了微笑,但今天,比起整张肖像作为一个符号或者形体,他想更关注这张图像的局部——某部分皮肤的颜色与一小部分发丝的肌理,他用部分发丝为肌理重新描摹发际线,用人工智能识别遮盖功能替换原图的五官。
#####
你今天打算去看展览,看了几张海报后,你以海报画面及上面的文字信息作为依据选择了要看的。
几乎不可避免的,你将看到站在展厅门口向内观看的画面,一个被他人精细设计好的画面——几件艺术作品、围绕作品的信息与空间,及他们被如何摆放及打光。你可以让视网膜全盘接收这个完整画面,不过你也可以选择匆匆走进,只看每个展览左手边第三件作品,以类似DJ生成歌单的方式生成你今天看到的“一个展览”。
或许可以把画面继续放大,在更精细的程度上做出观看的决定:你用手机拍摄展厅中某一作品的局部后在手机中进行挤压变形的操作,发现肉眼看来抽象的图案变成了一些熟悉的日常画面,这种踏入他人计算好的陷阱的感觉让你越发叛逆,你打算今天接下来的时间只聚焦于艺术家本人也未必在意一些细小污点,或只看每个展览中的肉粉色图层,并在脑海中自行组成一段视觉体验。
#####
初夏工作室内温度已经有点高了,张永基出了点汗,回忆起在自由搏击运动中与对手皮肤接触时黏腻的身体感觉。他点开一个自由搏击比赛视频,在3分20秒附近截了几张图。视频像素本来就不高,截图中的人体因为运动的缘故边界更为模糊。绝大多数当代都市人都能够下意识的分辨出,这样的截图与“高品质图片”之间的区别。张永基将模糊截图中的人体边界依次仔细处理,将原有的图案复制、放大、移动、遮盖,合成新的边界,谨慎地将处理过的运动员图像叠放,得到一张与 iStock商用图片网站上按张售卖的商业照片相比,内容、打光、色彩都仍不及格但有高质量的轮廓边界线的图片。他分图层将图像以300dpi的像素传输给输出供应商。
在用同样的软件工具处理不同来源的原材料——广泛流通图像与艺术品图像时,张永基有着不同的感受。艺术品图是一些曾在某时语境下被某些人谨慎审视过的图像,在不同的语境下再观看并带来新的意味似乎一直是艺术家们喜爱的游戏;大众生活中广泛流通的图像带给张永基更混合而复杂的感情:被繁复处理过的广告图片、因为上传下载边线模糊的迷因图、设计模版修改而来的复杂电商海报,像是大众文化潜意识流露的小动作。集体的想象与权威宣传的正确,未被任何个体认真衡量就扩散进入个体的视觉,取代个人的选择。张永基在两年前的作品《时代在召唤》中就试图用动态的蓝幕与运动的个体来描述自己这种种混杂的感受,近期的实践中他想稍微回撤,退回到静态图像中试图拆分与瞄准这些混杂。
#####
你试图在展厅以越来越精细的程度做出自己观看的选择,你开始好奇人眼识别图像的能力阈值。电子设备商发明了营销术语“视网膜屏幕”,指的是距离人眼10-12英寸时,人能认为其上显示的图像是光滑的屏幕。在张永基的展览《final, final, cut》中你看到一个经过放大镜放大的手机屏幕,你疑惑放大的屏幕还能否满足视网膜的要求。
但满足视网膜的屏幕只是一种形容方式,人眼从来不是以数码的方式来进行观看的,人类所看到的图像是根据当下的刺激与过往的经验解码与编码的结果,你在今天看的这个展览中的图像也会影响你之后某刻的所见,但你也可以选择不来。
策展人:刘日立 2020.09
张永基,2018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个人创作以数字图像作为创作基础,涉及装置、影像等媒介,把数字图像生产的逻辑作为主要工作方法,对现实进行干预,从图像对现实的捕捉,到图像对现实的合成,试图从图像生产和图像接受的可能性上创建一条通道,探索这些因素对我们的日常带来的一些列影像。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