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名称 | 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 |
---|---|
展览时间 | 2018-09-28 - 2018-10-14 |
展览地址 | 深圳美术馆 |
展览海报
展览介绍
展出时间:2018年9月28日——10月14日
开幕时间:2018年9月28日下午3点
展览座谈会:2018年9月28日下午4点
展出地点:深圳美术馆
前 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深圳经济特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中国向世界敞开的一扇重要窗口。这里开放自由的风气、温暖和煦的阳光吸引了不少美术名家的到来,这其中就包括朱屺瞻、李苦禅、陆俨少、宋文治、唐云、吴作人、赖少其、邵宇、黄胄、程十发、应野平、关山月、吴冠中、周思聪、岑学恭、启功等等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他们中有的多次造访深圳,在这里进行写生和创作,有的在深圳美术馆举办个展、参加联展;有的甚至移居深圳,在这里走完了自己的艺术人生。他们以优秀的艺术作品和人格魅力熏陶、启发、影响着深圳最早的一批艺术工作者,为特区文艺建设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同时还身体力行为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进行出谋划策,为特区成立初期深圳美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随着深圳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美术名家在不同时期来到深圳这块热土,他们带来了各地不同的绘画风格,并使之在深圳这块土地上生长壮大,使深圳美术呈现出多元、包容、开放并充满活力的艺术面貌。
深圳美术馆作为一个以城市命名的美术馆,并且是改革开放初期深圳唯一的美术机构,亲历和参与了不同时期艺术名家在深圳的过程,伴随和见证着深圳美术的繁荣发展。深圳市娄东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成立于深圳,不仅致力于宋文治先生的艺术研究,也致力于宋文治先生同时代的相关画家的横向研究。我们认为,全国美术名家汇聚深圳是非常值得重视和研究的艺术现象,由此必将引申出诸多关于中国美术发展、深圳文化建设的有益课题。
2006年,92岁高龄的著名书画家常秀峰先生悄然从香港搬到深圳盐田隐居,直至2010年离世安葬于深圳,应是目前已知年龄最大的艺术名家留驻深圳。他1915年出生于安徽,有着深厚而博学的传统文化功底。他曾入国立艺专学习,蒙受徐悲鸿、丰子恺、溥心畲、潘天寿、傅抱石、郭沫若、张大千等艺术大师指点,在诗词书画各方面均有很高造诣。1947年经徐悲鸿先生推荐前往印度国际大学留学。他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留学印度的美术生,他在系统学习印度绘画艺术基础上对传统中国画进行的探索,对于现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稀有的路径。同时他的从艺历程对于研究二十世纪美术留学史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也有着特殊意义。
基于常秀峰先生的艺术个案中所蕴藏的丰富价值以及常秀峰先生与深圳的特殊缘分,尤其是对于当下中国艺术研究上所带来的突破性与可能性,我们希望将常秀峰先生这一特殊艺术个案进行梳理,从而开启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家留印、旅印这一艺术现象的研究。同时也希望通过作品的展示,呈现常秀峰先生的艺术世界,让观众从中得到良好的视觉体验、获取有益的知识财富。
深圳美术馆
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
2018年9月
“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
主办单位:深圳美术馆、宋文治艺术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安徽博物院、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
出品人:张燕方、宋珮
学术主持:王镛
学术顾问:刘继潮、郁龙余
展览题字:韩美林
策展人:宋珮、王聪丛
展览统筹:王一竹
策展助理:李原原
资料:张浩
视觉设计及制作:赫那文化
鸣谢:深圳报业集团
部分展出作品
知音 1949年
校园之秋 1949年
牧羊图 1948年
摹《旅程的终点》 20世纪40年代
摹印度古画 1947年
现代艺术之命运 1947年
寒夜梅雀图 20世纪40年代(陈之佛题)
文章标题:求道天竺——常秀峰艺术展
本文栏目:展览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您认为我们的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ms#mei-shu.org #替换为@),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